面对逆境,一般人有两种选择,或急流勇退另寻他路,或执意坚持静待黎明。DHL似乎两者都不是。
2011年7月,累计亏损已近亿元的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递有限公司DHL宣布出售旗下3家国内快递公司的股份,两家国内民营物流企业接受其全部股份,自此,世界最大的跨国快递企业——中外运敦豪低端业务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有人将无序竞争和成本差异归结为DHL败走中国的主因,也有人放言,混乱和无序的竞争最终将毁掉国内快递市场,提前退出者反而是减少损失的明智之举。
然而,昂首挺立的未必就是胜利者,选择退出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失败。更多人相信,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这只是DHL的权宜之计。
意料之中的事情真的来了,只是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DHL折戟中国快递市场60天之后,媒体传来德国DHL正在加速国际货运业务向中国内地市场的布局消息。以退为进!
7年的沙场角逐和西部开发的大势所趋,使DHL早已失去了暗度陈仓的机会,布局三线城市,阳谋中国市场,DHL再次表明了态度。
曾经的开拓者
开拓者总是似乎距离成功最近,却不一定能真正走上通往成功的道路。
DHL、FedEx(美国联邦快递)、UPS(美国联合包裹)以及TNT(荷兰天地)四大国际快递中,DHL被称为最懂得中国的国际快递巨头,它一直选择国有的外运发展作为合作伙伴,这也使其早在2004年率先获得外资快递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牌照,经营以包裹为主的国内快递业务。
此后几年,DHL在中国的业务顺风顺水,2006年还出台了一系列“中国优先”政策,足见中国市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09年,中外运敦豪收购了上海全宜快递有限公司、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和香港金果快递有限公司3家公司的100%股权,整合后国内快递业务开始全面开展。中外运敦豪当时计划在两年内新建13个转运中心,将服务范围从国内的662个城市扩大到800个城市。
当时的DHL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唐睿德曾自信地表示:“中国消费和居民收入在提高,快递业务已变得更具吸引力,我们的战略是成为亚洲和中国规模最大的国内业务参与者。”事与愿违,7年时间过去,DHL商业模式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定位偏差,行业环境与政策因素变化,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照搬国外解决方案是其退出国内快递市场的主要因素。
资料显示,中外运敦豪成立于1986年,由A股上市公司外运发展和DHL合资经营,双方各持股50%。2009年,中外运敦豪相继收购上海全宜快递、北京中外运速递和香港金果快递,并将3家公司整合后开展国内快递业务。
外运发展今年6月2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外运敦豪旗下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3家公司累计亏损约9923万元。截至2011年3月末,3家公司资产总额约2.17亿元,合计负债总额约3.47亿元,累计亏损约3300万元。
对于亏损原因,外运发展方面称“国内快递业务竞争过于激烈”,外资快递公司缺少成本优势,此外新《邮政法》2009年10月实施后,“对外资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政策并不明朗”。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根据新《邮政法》规定,外资企业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而此类业务占中外运敦豪国内快递业务的35%,“少了三分之一的业务,加上在低端市场无法与民营企业竞争,亏损也就不难理解”。而截至目前为止,包括DHL在内的三大国际快递的国内快递业务一直“差强人意”,均未有实质性突破。
不能与成功相拥,作为国际快递巨头在中国市场中的开拓者,DHL始终难以用事实为自己正名。
如今的退出者
如果10年前的国内快递市场还可称得上是蓝海的话,如今早已成为一片红海。3000多家民营快递企业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民营、国有、外资形成三方竞争格局,DHL的发展空间备受挤压。
DHL进入中国多年,但在用户最为广大的小件和低端物流快递领域,作为外资快递却始终无法取得市场和口碑。究其原因,价格是一个重要方面。外资快递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定位,自进入中国伊始价格就高于本土快递,其服务客户也多定位于一些对价格不甚敏感的大企业、大机构等。对低端市场的了解不多。而近年来,相对于迅速崛起,熟悉本土客户需求的民营快递,外资快递企业一是不愿“屈尊”,二是能力有限。等到时机过去,再想重新布局,已是难度不小。
这方面民营企业在经营上的灵活性与快速反应远非外资企业可比。与国内民营快递公司相比,DHL的成本要高很多。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成本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劳动力成本差距也很大。在DHL,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职起薪为月薪3000-4000元;而民营公司中最大的顺丰快递对员工学历只要求大专,月工资水平在2000元左右。
管理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居高不下直接导致服务价格的高昂。以两公斤物品为例,从成都快递到北京,中外运敦豪需两天时间,价格为135.85元;即便是后来“中外运全一”,价格也要50元左右;而其他民营快递公司需3天时间,便宜的20元就能搞定。更多的人宁愿忍受国内一些小快递糟糕的服务,延迟的速度,也不愿用几倍的价钱去买外资快递的服务。这就是基于中国市场的消费观问题。
换句话来说,最好与最便宜之间的选择,在中国与国外,恐怕并非一致。而且,中外运敦豪也无法保证两天内一定送到,这家公司在世界各国之间有自己的专机穿梭往来,但在中国国内只能依托商业航班,看人家的脸色。
DHL的体制也不能支持业务的飞速发展。中外运敦豪一直想学习国内的民营快递公司,即用网点来拉动业绩。然而DHL的德式管理非常谨慎、中规中矩。DHL的投资行为必须得到股东的认可,而快递则需要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投资,这种体制上的滞后和矛盾,最终让中外运敦豪采取分步投资的策略,而“中外运全一”业务量短时间内无法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公司的亏损。
事实上,随着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外资快递也在调整布局,努力适应,力争进入并不擅长而又至关重要的低端快递领域。通过整合“中外运全一”,DHL表面上愿意在市场份额面前牺牲利润,以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价格来抢占市场。而另一家获得国内快递业务牌照的外资快递FedEx,2008年先后数次价格跳水,最终与民营快递的价格持平。价格战之后,其在中国内地、国际业务量上的比例已经达到5:5,但收入比却是2:8。
同时,国内邮政物流政策对于运输物品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资快递的发展。例如,国内规定文件不得用快递运输,但在外资快递传统业务中,文件业务占据了相当大的业务量。失去这一块市场,使得外资快递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将失去的业务转向低端快递方面作为补偿,而在低端快递领域缺乏竞争力则使得这方面的补偿难以实现。
这是一场比拼耐心的较量,谁能熬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遗憾的是DHL选择了退出。当经验已经告诉人们,在国内低端快递市场上,即便出现资源优势错位,服务定位偏差也在所不惜,DHL并不会甘心只充当一名失败者。
未来的投注者
退出来是为了更好的进入,也许DHL的想法正是如此。毕竟,赔本赚吆喝的道理,并不是外资企业的传统理念,投注是为了有所回报。
中外运敦豪是DHL在华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唯一渠道,7月份的股权转让可以说是“亏本甩卖”,以全宜快递为例,根据当时媒体报道收购价格约为3亿元,此次转让价格只有1亿元左右。基于此,业界一部分观点认为DHL退出说明外资快递败给了机制灵活、价格便宜的民营快递,不过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副秘书长刘建新却表达出不同意见;“退出国内快递业务,只是DHL针对目前政策环境的业务调整,不能说是民营快递打败了外资快递。”
尽管近些年,如DHL等外资快递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高速发展的中国国内快递市场仍让外资快递认为值得投入。《2010年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快递市场业务量达到23.4亿件,同比增长25.9%;收入达到574.6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国内快递业务收入356亿元,占比62%。
既然中国快递市场发展潜力如此巨大,“明明有更赚钱的发展空间,为什么非得跟民营企业去拼价格、拼成本呢?”刘建新认为,近几年当民营快递在低端市场大打价格战的时候,国际四大快递巨头DHL、FedEx、UPS、TNT都在寻找更加细分的业务领域。例如:TNT通过收购华宇物流,其业务重心已经转移到公路快运,FedEx和UPS也在重点拓展高端网购市场,国际快递业务量一直呈增长态势,中外运敦豪未来投资重点和业务拓展重新集中到中国的国际快递业务方面,思路也是正确的。
DHL亚太区CEO许克威也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方式和发展环境,并不适合DHL的发展,但国内快递市场是一定要切入的,“当国内快递的商业环境、法律环境等条件规范的时候,才是我们切入的时机”。外资快递并未放弃国内快递市场,只是希望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再出手。
业内人士透露,多家外资快递企业一直在向国内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民待遇”,“一旦政策限制放开,外资快递仍会全力争取国内的中高端快递市场”。
被不少人视作失败者的DHL并没有远离中国太远、太久。今年10月,德国DHL发布了全球货运网络扩张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到2015年以前,DHL全球货运将新增5个分支机构和20个销售办事处,并要覆盖中国30%的三线城市。三线城市第一次以清晰的姿态出现在DHL对中国市场的设想之中,表明DHL正在加速国际货运业务向中国内地市场的布局。
在全球货运网络扩张计划发布的第二天,DHL宣布了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物流的布局计划,DHL在中国境内第二家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当天开工建设,这是在2009年7月,其中国首家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落户上海后,DHL在中国医药健康领域的又一笔重要投资。至此,在中国最重要的上海、北京两个生命科学市场,DHL完成了全部的业务布局。
DHL全球货运和运输首席执行官罗康旭表示,移师中国中西部,是DHL伴随其战线收缩确定的全球战略新转移。“我们必须得尽快到西部去,因为我们的客户已经去了。我们要跟随我们的客户把他们的供应链或者物流服务延伸到那些地区去,而且,要快。”
成本价格因素的挤压,很可能在未来转变为外资快递的竞争力,毕竟混乱和无序不会是市场发展的方向,在规范健康的市场中,拥有失败经历的DHL将会扬长避短,形成更强的竞争力,这也许就是DHL重新投注中国市场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DHL国际快递退出在华国内快递业务
下一篇:上海市联邦、DHL国际快递全境免费上门取件详细内容